澎湃新闻:历史数据如何驱动城市史研究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11-07浏览次数:11

来源:澎湃新闻 2025年11月7日

标题:历史数据如何驱动城市史研究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历史研究的面貌。为推动城市史研究的创新发展,在传统史学方法与现代数字技术之间构建有效对话,2025年11月1-2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法租界史研究》杂志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上海法租界史学术研讨会:数据驱动与城市史研究”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共有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以及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及日本东洋文库等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中外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分别从数据驱动、文献档案、城市史、国际关系等多元视角切入,聚焦数据驱动的史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史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蒋杰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霏致辞。姚霏教授指出,自2014年以来,历届上海法租界史学术研讨会成果丰硕,持续推动了上海法租界史研究的发展与深化。目前,其学术影响已延伸至中法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数字人文等多个领域。当前,数字化浪潮为城市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史学工作者应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推动城市史研究的发展与迭代。

会议伊始,国际知名上海史专家、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教授进行了题为《尘封账本与新算法:<申报>中的上海店主世界与生活》主旨报告。安克强教授基于《申报》全文语料库,综合运用文本挖掘、网络分析与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系统重构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店主群体的社会世界。这一报告生动地展示了计算方法在重建“日常社会密度”的巨大潜力。

上午的第一场讨论围绕“数据驱动的城市史研究”这一主题展开。蒋杰老师进行首场报告,题为《人物、事件与网络:基于Histtext的上海总商会文本挖掘与分析》。该研究以上海总商会系统为研究对象。不过,与传统研究有所不同的是,作者放弃了经验研究的方法,转而采取数据驱动的方式,利用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挖掘技术,对Histtext平台中的《申报》语料库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词频统计、网络分析和主题建模等多种方式,该研究对近代上海的商业精英群体和“人物—事件—组织”网络进行了可视化处理。蒋杰指出,数据驱动的方法在开拓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上海大学陆轶隽博士以上海“老工人谈话记录”革命口述史料为考察对象,运用主题建模方法,将史料重新整合为“主题—高频词项”结构,以挖掘史料内容的侧重点。陆轶隽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并与档案、报刊等其他材料互证后,挖掘了1950年代政治和社会环境,史料征集过程及史料内容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展示了国家话语对工人的个体记忆与革命史叙事的塑造。

来自武汉大学的陈世皓博士从民国时期上海影院与其他娱乐产业的空间互动入手,着重介绍了民国时期上海影院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依托《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及老上海地图,运用GIS技术对当时的放映网络进行了动态还原。由此,进一步揭示了具体娱乐消费区中影院与其他娱乐空间的互动关系,展示出异质文化交织下上海城市生活的基本逻辑,即舶来与本土转化创新、传统与现代并存发展。这为理解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罗婧副研究员以比利时商人鲁义士住宅为研究对象,利用《行名录》《北华捷报》以及百业指南等材料,分析了康泽恩的城镇平面布局的三大基本要素,勾勒该住宅所有者在沪的就业、生活、社会网络,以实现建筑可阅读的现实目标,揭示了城市的演变规律。

此后的两场讨论围绕域外档案文献展开。首都师范大学姚百慧教授的报告题为《内幕披露、史料互证与情感再现:中法建交谈判中的回忆录》。他通过系统比对当事人回忆录与解密外交档案,探讨了当事人回忆在中法建交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姚教授指出,回忆录不仅与档案文献形成有效互证,更能提供官方档案所缺失的关键信息。具体而言,回忆录在三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是能够补充决策过程中的缺失环节,完善历史叙事;二是生动还原历史现场的细节与氛围;三是揭示档案本身的生成背景与语境。这一研究为理解中法建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对当代外交史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上海海事大学丁怡骏博士的报告《19世纪法国外交部档案阅读方法与生成机制》,通过描述法国外交部涉华文书的生产、归档到开放的整个过程,阐释了这些涉华档案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证明了档案学家在法兰西帝国对华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丁怡骏指出,史学家在利用档案时,应当关注档案工作者在历史书写中的角色。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田乐博士作题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档案的数字化与研究价值》的报告。她系统介绍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档案的基本情况,揭示了这一档案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她指出,这批档案对研究英帝国史、中英关系史、贸易史、日常生活史具有重要价值。阅读研究东印度公司档案,将有助于学者重新理解这一时期英帝国史、中英关系史的众多问题,并为中外学者展开深层对话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

来自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的赵怡教授进行了题为《日本学界与<法文上海日报>的数字化及利用》的专题报告,回顾了《法文上海日报》数字化项目的合作历程与相关学术成果。作为项目亲历者,她介绍了日本兰心大戏院研究会、上海法租界研究会先后联合法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图书馆,共同推进该报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的合作细节。赵怡教授还分享了研究团队对《法文上海日报》的利用情况与相关研究成果。

日本东洋文库徐小洁研究员以《浅论法人那世宝在京活动以及史料数字化后的研究问题》为题,报告了法国人那世宝(Albert Nachbaur)在北京的活动以及相关史料的数字化问题。她利用文献资料以及对书籍物质分析结果,对那世宝在远东地区的经历进行了初步考察。

西北师范大学王新春副教授进行了题为《斯文?赫定档案中的中国边疆与世界》的报告。通过对“斯文?赫定档案”中的文献和图像资料进行深度剖析,报告人生动地展现了1905—1908年斯文?赫定赴西藏考察前后与英国、印度、日本、清政府之间的交涉,以及他日本、朝鲜之旅的复杂国际政治背景和诸多历史细节,展现了“斯文·赫定档案”在研究近代中国边疆及其同时代的世界历史独特价值。

接下来的两场报告,主要聚焦近代上海城市和法租界的风貌。上海交通大学任轶副教授的报告《震旦大学校园建筑初探》,利用法国里昂市立图书馆馆藏震旦大学校刊和震旦大学医学院简报,对校内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证。该报告运用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追溯了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全历程。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军研究员以《小刀会起义时期上海法租界的“法国围墙”》为题进行报告,探讨了小刀会起义时期“法国围墙”建立的原因和历程,展示了上海西侨社会、外交人员乃至驻军对于这一围墙的多重反应,并提出对小刀会叙述方式的创新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郭淇斌博士以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法租界行道树的养护管理作为报告内容,论述了城市管理与人树矛盾。报告指出,从管理组织、养护规章,到养护实践和外向传播,法租界都体现出城市绿化养护的科学和可持续特征,强调了行道树对城市景观和商业价值对提升作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宇晗博士的报告《新旧之间:1930年代上海市市立动物园的选址争议》,探讨了上海市市立动物园的选址争议问题,以此展现了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之间的矛盾。市立动物园的选址问题不仅是市政技术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新”与“旧”之间的矛盾与调和。

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曹伟的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建筑》《建筑月刊》《申报·建筑周刊》等三份建筑类报刊中与法租界相关的内容,探讨其在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史研究中的文献价值。报告指出,这些报刊资料为还原上海法租界的空间形成过程与历史风貌提供了重要的一手参考,对理解该区域的城市发展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意义。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言冰的报告《法租界的“善书”生产——上海明善书局研究》,就1931至1937年间上海明善书局的出版活动展开讨论。明善书局既与宗教组织紧密结合,又面向主流社会文化环境积极活动,呈现出重视读者与市场导向的商业经营策略。作为一所背景特殊的“善书馆”,明善书局的案例引导出一幕坐落于法租界“异域风情”中的本土文化景观,亦提示出近代中国传统道德知识生产的复杂面相。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万鲁建副研究员在报告《报刊里的天津法租界形象:从“小巴黎”到“孤岛”》中,梳理了天津法租界在近代报刊中的形象变迁,考察天津法租界在近代天津城市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租界之异同,进而为天津法租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南京财经大学孙越围绕法国驻北越军官加多福尔上尉所撰《江汉汇流处的三镇》一文,对与汉口相关的商贸、航运、铁路修筑及租界拓展等史实进行考辩,在报告中展示了法国军官眼中晚清汉口法租界治理与开发的概况。孙越指出,这一文献的价值与局限需要结合其他史料和研究成果加以辩证看待,而对该文献的研究将为晚清武汉城市及租借地研究添砖加瓦。

最后一场专题报告的主题为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鹿瑶博士的报告,发掘了未被学界注意的“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所藏的第一次四明公所案结案议单、两份法文手写体写成的法国照会,辅以英美外交档案、时人信函、年谱等资料,探究了第一次四明公所案爆发时上海外人的反应,及李鸿章介入此案交涉的动机、方式与成效。报告旨在进一步认识1870年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并对上海法租界早期的历史略有增益。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俊豪的报告《地方军阀的外交博弈:论孙传芳对上海租界主权的回收》,从历史背景、政策实施、多方博弈及历史局限等维度,系统梳理孙传芳东南政权在上海租界主权回收问题上的实践与成效。报告指出,孙传芳收回上海租界主权是民族主义高涨背景下地方实力派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为日后国民政府全面收回租界奠定了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田佳琪的报告《政策抉择与机构运作:新中国前后法国驻华使馆的驻留、转移与关闭(1949-1950)》,介绍了1949年国民政府南迁期间,法国驻华使馆的应变过程。法国政府一方面继续将大使馆保留在南京,同时派遣代表随迁广东并设立使馆分支。这一双重布局映照了法国在对华政策上摇摆不定的态度,反映了使馆层面务实谨慎的考虑。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思燚的报告以《1938年国民政府拒绝承认“意并阿”问题研究》为题,探讨了在“意并阿”问题上国民政府面临的外交抉择,指出国民政府在国联会议上拒绝承认“意并阿”的举动捍卫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反侵略形象,为抗战赢得了宝贵的道义支持。

11月2日上午的第一场主题报告,共有4位发言人。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野泽丈二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日本学界研究上海外国租界的历程。其中,详细介绍了2024年启动的新课题“上海法租界教育与文化活动的多语种跨学科研究(1849–1943)”。此外,他还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必威体育betway888“上海法语书籍的流通(1886–1953)”的研究,讨论了该项目的可能性与挑战。

香港树仁大学杨涛羽博士在报告中论析了21世纪以来英语世界有关近代法国在华租界的研究现状。通过梳理、分析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有关法帝国在华的租界以及租借地的研究成果,这个报告向中文学术界介绍近年来域外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并进行了批判性论析。

首都师范大学宋雪博士进行了题为《知识与权力:十九世纪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学科建制与驻华翻译群体关系研究(1843—1902)》的报告。宋雪在报告中回顾了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法国东方语言翻译职位的设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专业化改革进程与东语学院中文系发展的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刘清源博士的报告题为《20世纪30年代法国马赛的中国海员工运》,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法国马赛港作为旅欧中国海员活动中心的历史情况。论述了旅欧党员和中国海员工人开展组织建设与宣传工作的历程,法国殖民部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保存于法国殖民部档案中,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关键资料。

本次会议的最后一个议题,主要集中于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关联。同济大学陈弢以1978年至1984年间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建立为报告内容,通过描述上海大众汽车合资协定谈判过程中各方的战略目的和矛盾,以及其中的关键因素和人物,指出上海大众汽车的成立是中德(西德)关系的一个里程碑。而随着大众全球供应商的后续投资,一个连接中国与西德的跨国产业网络开始形成。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云逸在报告《上海核反应堆研制工作初探(1966—1972)》中指出,上海核反应堆研究的缘起与上海“小三线”的建设息息相关。在反应堆的选型与研发过程中,上海遇到了技术与管理架构上的问题,这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了历史经验与深刻教训。

北京师范大学康越良博士从技术引进的视角,考察了1970年代初上海化纤工业发展的动因。在报告中,他表示上海化纤工业的崛起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外部机遇、内部诉求与地方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务实而复杂的历史面向。

华东师范大学王泽军博士在报告《可口可乐公司的“遗产”:50年代中国汽水工业的技术转移》一文中,通过揭示跨区域技术转移的过程,考察机构单位、技术人员、机器设备、生产配方等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的转变,为观察冷战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建设与资本主义国家遗留技术之间的关系提供新视角。

上海师范大学刘霁的报告以《糖价风暴:战后台湾糖业公司进入上海的历史考察(1946-1949)》为题,探究了台湾糖业公司进入上海市场后与上海糖商业同业公会为代表的糖商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指出上海糖价处于高位与台湾糖业公司和糖商业同业公会都有紧密关联。

在圆桌会议环节,与会学者分别就数字人文和法租界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大家强调了多语种交流对法租界史研究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法租界史的研究主题必须多样化,不能局限于上海或者法租界,而应具备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开放的心态。另一方面,面对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的大潮,史学研究者需对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具有清晰认识。必须针对不同的主题,批判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姜进、夏翠娟、侯庆斌等学者亦进行点评并参与讨论。


链接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907897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