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双一流”高校建设如何迈向教育强国目标?这场会议探讨了……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5-11浏览次数:10

来源:第一教育 2025年5月11日

标题:“双一流”高校建设如何迈向教育强国目标?这场会议探讨了……

记者:袁曼舒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定位与使命何在?


如何以学科建设为牵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师范院校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5月10日,强国之路与“双一流”建设模式创新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举行。


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秘书处、北京大学社科部郭琳,分别为会议致辞。


顾红亮谈到,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始终将“双一流”建设作为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在学科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范式转型等领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成果:



一是聚焦学科交叉创新,强化前沿领域布局。持续推进“高峰”“高原”学科计划,支持高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前瞻布局未来学科方向,引导高校突破学科、组织边界,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供需精准适配。针对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上海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实施“一校一策”、分类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突出面向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急需人才;应用型高校突出面向行业产业办学,构建需求主导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医体等特色型高校,突出服务对应的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三是优化科研创新生态,促进成果转化运用。上海着力构建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创新体系,深化大学科技园改革,打造环高校创新集聚区,推动高校敢转化、愿转化、会转化,逐步形成需求牵引创新、创新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林在勇谈到,上海师大聚焦教师教育主责主业,全力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既坚守师范本色,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又勇攀创新高峰,以学科交叉推动教育变革,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探索——



一是坚守初心,服务国家战略。近年来,上海师大紧扣国家需求,在教师教育大数据研究等领域积极探索,努力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例如依托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推动教育学科研究、政策、实践的深度融合。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赋能学科发展。上海师大正尝试打破学科的壁垒,推动教育学与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构建新文科研究范式。同时学校倡导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立足中国教育实践,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三是坚持开放协同,共筑教育未来。上海师大始终秉持开放协同的精神,与兄弟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共建实践基地,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建设平台促进学术共同体的深度对话,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答卷。



郭琳谈到,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是继工业化时代之后的一种崭新社会形态,将对全社会各行各业和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变革,也将对诞生于工业文明框架下的学科划分体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以实验室为依托,鼓励各方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前沿,引领带动哲学社会科学整体转型和大学教育模式升级,力争在基础理论、方法、工具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恒主持。



发挥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作用



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谈到,建设“双一流”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双一流”建设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在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际,探讨强国之路与“双一流”建设模式的创新非常及时也很有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瞿振元谈到了在教育强国建设“提速”及“提标”背景下,“双一流”建设的新定位与新使命。他将“双一流”建设形容为“教育原子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大国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是否拥有一流大学、能否培养一流人才,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这种作用如同当年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原子弹。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在瞿振元看来,“双一流”建设标准的科学确定既要强调自主,也要在全球视野下思考、在全球坐标中定义、在全球合作中建设。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科研贡献、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国际影响是标准制定的6项基本考量。


他还强调,“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做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领头雁”,而学科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基石,一要顺应社会发展加快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二要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三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四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聚焦综合性“双一流”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五个路径:



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构建开放融合的学科生态体系,探索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


深化科研治理范式改革,加强有组织的谋划、资源调配、协同创新,强化基础研究与“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和改进校院两级治理机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制度,优化预聘考核与聘用机制,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开放办学机制改革,提高师生全球胜任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学术平台,提升国际教育合作水平;


深化数智化赋能机制改革,建设全域数据中枢,赋能科研组织变革,优化资源配置动态管理。



面向未来,任友群还提出,要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着力提升综合性“双一流”高校的实质性贡献;挖掘建设潜力,积极推动综合性“双一流”高校扩容升级与优化调整;突出改革成果的系统集成,持续增强综合性“双一流”高校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加强教育体系功能联动,切实强化综合性“双一流”高校的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发展能力建设,持续夯实综合性“双一流”高校建设基础。



擦亮高等教育“皇冠上的珍珠”



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翁铁慧提出,办好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建好学科,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好地把握学科建设的战略属性。


她谈到,近年来,我国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缺少“皇冠上的明珠”,即能冲顶国际的一流学科。此外,学科体系结构布局亟须继续优化。她提出,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计,及时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要加快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衔接,针对性地设置调整一批学科专业,研究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


翁铁慧还提出,要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价机制,一是更好地贯彻分类评价的思想,引导不同高校不同学科明确发展特色;二是抓住关键指标,突出重点给予有效激励,评价的重点要必威体育betway888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合理使用评价结果,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发挥评价的不同作用,供不同使用者参考;四是善用外力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彰显社会协同力,既要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也要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引领作用;五是切实提升人才供需适配水平,不断彰显民生的保障,帮助毕业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分享了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同济方案”。他谈到,同济大学正以“三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总体思路,推动学科建设与学科内涵升级。学校制定了“三步走”的学科发展总体目标:2027年,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优势学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30年,一批优势学科稳居世界领先,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2035年,3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学科总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同济大学制定了学科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以优化学科布局、实现内涵转型、开拓新质领域、推进交叉融合为总体思路。此外,同济还制定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具体提出8项举措:



创办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打造百门“AI+”新工科课程;


强化基础学科发展,确立三个路径:工程牵引、政策引领、前沿引领;


创办工程智能研究院,建立从科学技术到产业应用的桥梁;


以“AI+”创办未来学科,打造交叉平台,将成立4个研究院;


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研究;


改进评价体系,激发内驱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以“AI+”提升治理服务水平,以AI、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赋能智慧教育。




师范院校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



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必威体育betway888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正式出台,提出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管委会主任袁雯聚焦师范院校的发展实际,就师范院校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分享了看法。


她谈到,师范院校是一个地区人才的摇篮,也是教师教育的主体,然而目前,师范院校在“双一流”院校中占比不高,“双一流”评价标准与师范院校的适配性不强,目前仅“编写中小学教材清单”一项相关。此外,对比“国优计划”,师范院校培养卓越师范生的模式也亟待更新。


根据师范院校发展遭遇的种种“现实困惑”,袁雯提出:



建立师范院校进入“双一流”的新赛道。如将师范院校作为独立的类型单列实施分类评价,或在“双一流”评价标准中设计针对所有高校的共性评价指标以及体现高校类型和特色的模块性指标。


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科新体系。以教育学为牵引,以心理学为支撑,建设各学科专业夯实基础、交叉融合的教师教育科学新体系。


开拓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参考“国优计划”有效模式,拓展卓越师范生的长程培养改革,保障卓越师范生长程培养的推免名额。实施非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前的规范化培训,支持师范院校研制教师资格规范化培训课程,提供规范化培训服务。


探索与综合性大学协同发展机制。引入综合研究型高校前沿课程资源,为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开发高质量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模块。


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培养。如上海师大已经在探索的以“学生智能体”作为“陪练”,让师范生提前感受课堂,打造人智协同的师范生培养新模式。



主旨报告环节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主任桑标主持。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74lr8x67wZ2xB5gYUQ0vw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