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在TED×Xuhui年度大会上的演讲。
■苏智良
什么是海派文化?过去,有的学者说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实际上,海派文化就是上海特有的一种文化。它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过去式,它的精气神渗透在每一个上海市民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在每一个上海家庭的生活细节里。
简单来讲,海派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就是开放、创新、包容。
开放
海纳百川,汇聚四方英才
上海是海洋之子,面海而生,上海始终向着世界敞开怀抱。我们发现,很多在上海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拿马相伯来说,他11岁时从丹阳来到上海,在徐家汇学习,是最早一批学习西学的幼童。后来,他成为近代文化巨匠,创办了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辅仁大学。
还有宁波人刘鸿生,他早年在圣约翰大学读书,聪慧好学。美国校长卜舫济想送他去美国学神学,回来当牧师,可他对神学不感兴趣,因此被开除了。大二辍学的刘鸿生在租界当翻译,后来涉足工业领域,成为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他的章华毛绒纺织厂如今还在浦东生产。
外国人在上海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英国人雷士德,1840年出生。他的家族中有个传说,说男人成年后若留在家乡可能染病身亡,他于是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在上海的60年里,他作为建筑师建造了许多房子。86岁去世时,他留下1400多万银两,成立了基金会,资助众多建筑和慈善事业。比如,雷士德工学院曾经培养出不少院士和教授,北京西路上的雷士德医学研究院、仁济医院的一些大楼都离不开他的贡献。
创新
突破陈规,引领时代风尚
上海向来崇尚标新立异,鼓励竞争创新,敢于突破陈规陋俗,开风气之先。
从唐代开始,上海人就修建海堤(当时叫海塘),这一传统延续了千年。如今,临港新城仍在不断填海造陆,拓展生活与发展空间,造就了无数良田和市镇,推动城市不断生长。
沈鸿是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的工厂原本是虹口的弄堂小厂——利用锁厂,专门做斯别林锁。抗战爆发后,不少上海工厂迁往四川,他却奔赴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的总工程师,为边区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1949年后,沈鸿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部副部长。1958年,他回到上海,负责制造万吨水压机。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封锁,这台机器关乎国家战略。在他的指挥下,万吨水压机成功制造出来。
1927年—1936年,鲁迅来到上海并定居下来。上海作为文化大都市,信息丰富,报刊众多,鲁迅刚到上海仅10天就发出有落伍之惧的感慨,于是不断努力创作。
上海还是一座摩登大都市,作为超级影迷的鲁迅,在上海看了140多部电影,去世前一周还看了一部。而且,上海读书人多,稿酬制度完善。鲁迅仅靠写作月收入曾达到723块大洋,实现了财务自由。在上海的10年,鲁迅利用有利环境,以笔为武器,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包容
多元共生,彰显城市胸怀
包容、务实是解读上海文化的密码。近代,各色人等汇聚上海,却能相安无事。
江南文化重信义、讲诚信,这也是上海市民的重要特质。在上海办事,不看人头,不搞特殊,崇尚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也正因如此,很多年来上海一直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上海这座城市还充满着浓厚的家国情怀。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家喻户晓。抗战时期,周信芳在租界演出了400多场鼓舞抗日的京剧。梅兰芳原本在北平,日军占领北平后,他便来到上海。日伪想让他演出,他就让私人医生给自己打针,发高烧,拒不登台,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才重新登台演出。两位京剧大师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爱国情怀。
当下,开放、创新、包容的海派文化正在不断发扬光大,焕发出新的活力。未来,海派文化也将继续引领上海前行,创造出必威体育betway888精彩。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3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