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校馆社”育人共同体王 元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校馆社”育人共同体,对于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红色资源知识图谱,赋能“学校育人”主阵地知识图谱将红色文化中的关键人物、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地理坐标、珍贵文物等核心要素,以图谱的形式串联起来,使原本散落各处、看似孤立的历史信息变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的革命星火,到抗日战争的弥漫硝烟,再到解放战争的惊天动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关键节点、杰出人物与辉煌成就都能清晰呈现,构建起一个完整且生动的历史叙事体系。这种时间轴上的动态展示方式,不仅极大地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更在潜移默化中革新了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时代价值,为红色文化教育主阵地赋予了育人新动能。优化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开创“场馆育人”新纪元上海红色场馆在教育实践中以接纳学生参观为主,在此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红色场馆也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教
  •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其中之一。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必须抓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问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其中之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加强法治中国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扬帆远航。全面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
  • 上海普陀通过书法、绘画和一系列文创作品营造倡廉洁、正作风氛围。 资料照片■李赛飞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更好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把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的重大决策,是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纪律教育机制的重要举措。日前,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明确“要结合实际一体推进学查改,着力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锤炼坚强党性、激励担当作为,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准确把握内涵要求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7.7万件,处分88.9万人。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他律转化为自律,使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心中的戒尺、行为的底线。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握好全面性、系统性、实效性三个关键维度,有助于推进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纪律教育机制,坚决打赢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一是突出全面性。在干部培养选拔阶段,要树立正确的作风意识、纪律观念;在干部日常管理阶段,要将作风建设、纪律教育融入组织生活、业务培训中;在干部退休离职阶段,也应通过适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颁布为做好区域教育“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指引。做好区域层面的教育规划不仅是国家战略的在地化落实,更是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机制创新与资源统筹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协同推进的核心引擎。但是身处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引发社会各领域发展飞速迭代的今天,我们能否以深邃的战略眼光穿透时间的迷雾,既在正确预判宏观方向的基础上保持战略定力,又在区域教育新规划中给基层学校留足空间来释放创新发展的活力?(本文作者王健系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育学教授、博导)教育规划应保留战略性的“认知散光”教育规划领域存在一个反直觉的定律,教育规划的有效性与文本厚度往往成反比,有时越务虚的顶层设计越能激发基层的创造力。笔者曾在裸眼看3D图片时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只要两眼目光不聚焦一点,就能看见图中隐藏的东西。进而可以想见,真相往往不在一个点,也不在一个面,而是悬浮于实相之上。眼光虚化当前实相,就能见到高维的真相。这样的3D
  • 核心观点  无论是教师自己创建的智能体,还是使用别人共享的智能体,反复训练智能体的过程都极为重要。在训练教育智能体运用到“教育微场景”时,可以参考实施“教育智能体四小行动”路线图,即小场景、小研究、小智能体、小创新  近几年,大模型技术以周为时间单位迅猛迭代升级发展,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使用大模型软件已较为普遍,但使用中教师也需要面对大模型如何深入学科教学的具体问题,无法准确回答的现实问题。  为解决大模型的局限,通过发展聚焦专业学科的“教育专用模型”和面向具体教学场景的“教育智能体”,成为当前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准确性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热点。  具体来讲,智能体通过利用预设指令和教学材料,结合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引导大模型在特定场景中支持学生学习。  面对智能体的交互,包括合作、协调、执行等,教师如何用好智能体,又该如何管理好智能体,无疑成为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1  教师如何快速认识并创建教育智能体  教师可以通过共享、创建、训练三步骤,学习掌握智能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目前,多数大模型平台都为用户提供了创建和分享智能体的机制。教师可以搜索、学习和使用别人已经创建好的共享智能体。
  • 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多模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AIGC)融合语言理解、图像处理和语音识别等科技,通过算力对文本、图像、音频及视频等不同类型数据特征进行提取、整合与建模,进而生成相应内容。一方面,这提高了内容生成的速度和丰富性,为多个领域带来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它也会引发虚假信息和侵权内容批量化生成,如“AI换脸拟声”等。在AIGC生成过程中,数据源与算法模型的复杂交织。信息在生成、传递与处理的各个环节频繁地进行转换以及跨平台整合,大幅增加了追溯难度。同时,对原创性标准的界定模糊,也使版权风险上升,加剧了治理复杂性。新形势下,有必要推进AIGC治理的科学性、协作性、实效性,以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第一,预防为先,强化规则与技术保障。一方面,厘清AIGC监管框架。可实施针对“AI换脸拟声”的相关规则或制度,让从模型构建、数据获取、用户交互到应用场景等各个方面都能“有法可依”。通过明确责任边界与责任归属,提升政策与法律的科学性、前瞻性,规范当下问题,预防潜在风险,为内容治理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善用AI技术治理AI。通过融合多种技术构建高效的多模态联合检测模型,利用深度学习技
  • 人工智能正成为教育变革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尤其是今年以来,各大高校都纷纷接入DeepSeek系统。这也意味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正深度嵌入课堂教学,而这必将带来课堂教学范式的颠覆性变革。众所周知,深度人机协同的学习情境下,教育要培养的将不再是善于回答问题的人,而是善于提出问题、迁移问题、整合问题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该如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建构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深度思辨力的课堂范式呢?课堂将成为书院式思辨共同体结合人类文明史上经典的教育智慧,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的“从游”、中国古典书院传统中的辩论、禅宗智慧里的“棒喝”与“顿悟”等,我们可以畅想一下AI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的如下图景:比如,教师可以依托AI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反诘术数字化重构,将苏格拉底式的连续追问算法化,并通过语义网来构建课堂的问题链矩阵。譬如,当学生提出“雅典为何衰落”时,作为课堂人机协同的学习系统会递进追问:“衰落的定义标准是什么?”“经济衰退必然导致文明衰落吗?”……这些不断追问必然促使学生的思考层次不断深化。在这样的人机协同的学习系统支撑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