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今天,人才已然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迅猛发展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深刻变革、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对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结构与数量均提出了全新且更高的要求。但现实并不容乐观,造成人才供需错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使其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在2025年5月20日出版的《上海教育》杂志推出“人才供需适配的破局之道”专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等专家就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与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家战略牵引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策略文 | 袁 雯 胡仲勋 包志梅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不仅是高等教育自我革新的内在要求,更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优化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体现了高等教育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步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科技革命的浪潮,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需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与国家战略的新导向,以期在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中,更好地服务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0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基本脉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
  • 作家陈春成在《夜晚的潜水艇》中写道:“国庆时回了趟老家。老房间的旧床实在是太好睡了。随便一个睡姿里,都重叠着以往时光里无数个我的同一姿态。从小到大,一层套一层,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我觉得格外充实,安适。床是柔软的湖面,我静悄悄沉下去,在这秋日的午后。”为什么回到老家就睡得格外香?以前说不清原因,看到这段深有感触。陈春成笔下的“随便一个睡姿里,都重叠着以往时光里无数个我的同一姿态”,恰似一场与过往自我的隐秘重逢。那柔软的床面,成了承载记忆的湖面,也让我们触摸到情感安全感最本真的模样。对人类来说,情感安全感如同心理免疫系统,短期内促进认知与社会化发展,长期构成健康人格的底色。当我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不安,在生活的风浪里迷茫无措时,那份对“熟悉”的渴望,对“归属”的追寻,便会愈发强烈。老家的旧床之所以令人安睡,正是因为它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凝聚着亲情的温度,构筑起了一个让人无需设防、全然放松的情感空间。在教育的世界里,同样需要这样承载情感安全感的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心灵的“故乡”。失落的故园:消灭空间诗性的当代教育之殇现代教育建筑群犹如冰冷的钢筋水泥迷宫,标准化教室排列成严密的蜂窝结构。在
  • 在全球创新竞争从“技术迭代”转向“系统重构”的背景下,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与“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的互嵌角色,有助于破解“科学家困于实验室、企业家疲于市场”的割裂难题,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突破“专业人”认知茧房」“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特指以企业家开拓精神为底色的科研工作者,其核心能力为“技术原创性+产业化预判”的双重突破,推动基础研究到市场验证的无缝衔接,凸显科学家群体突破传统科研边界、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的转型,呼应“市场需求定义科研选题”的新范式。“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特指以科学家创新精神为内核的企业经营者,其本质特征为“科研方法论+市场洞察力”的复合体,兼具科学精神的引领性与企业家的资源整合能力,善于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商业实践的敏捷性结合,其行动逻辑体现为“实验室成果→技术壁垒构建→商业模式验证”的闭环。在全球秩序重构与技术奇点临近的大背景下,“两家”群体的崛起既是国际竞争格局倒逼的必然选择,也是产业变革范式转换的核心动能,更是人类突破创新主体异化困境的价值回归。第一,产业革命从线性演进转向系统涌现,驱动创新范式转型。历次产业变革在本质上是创新主体能力
  • 第一教育5月21日以《上海这个社区二孩率43.91%!缓解教育焦虑,这三所学校“拼”了》(点击查看相关报道)为题报道了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等三所学校组成翡翠公园社区学校教育联盟,探索中小幼一体化长周期协同育人,共同呵护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经验。三校营造的“生育友好型”教育社区的良好生态,显著降低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促进社区的二孩率由25.52%升至43.91%,这串数字背后,隐藏着一条未被充分解读的逻辑链:生育率的波动,早已不再只是人口学意义上的统计,而是教育生态投射在家庭决策中的集体镜像。教育生态与生育心态的互动,正在书写着中国人口发展的新叙事。在这里,三所学校的协同创新——小班化教学、特色课程共享、课后服务全覆盖——构成了一道抵御教育焦虑的“护城河”。这种微观层面的教育实践,恰与宏观层面的生育政策形成共振:2024年国务院《必威体育betway888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将教育支持作为缓解生育压力的核心环节。一、生育心态与教育生态存在复杂的量子纠缠1.生育心态是一组多维复杂光谱事实上,家长们的生育心态往往不是单一维度的决策判断,而是多频共振的心理图谱。在生育的意愿上
  •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上海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使学校成为教育家精神提出的孕育地之一。多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国家高水平师范教育基地,一是系统研究“师德之道”,产出一大批以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为理论基底的特色师德研究成果,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地图”;二是持续搭建“育德之基”,创设多个师德研究“理实平台”,理论实践双轨并行助力师德研究成果与典型实践经验不断孵化产出;三是涵养锻造“强国之师”,同步抓好学校现任教师、未来教师、基础教育集团中小学教师三支教师队伍的师德养成,构建“三师一体化”的师德师风建设“现实图景”,书写以特色师德研究实践服务教育强国的师大答卷。绘制理论地图:助推中国式教师伦理学话语体系创新上海师范大学具有悠久的师德研究传统,学校教师长年致力于探讨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探索健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人格完善,拥有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研究的鲜明特色与优势,在推动中国式教师伦理学话语体系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策源作用。彰显首创性和代表性的师德研究专著。早在1986年,师大教师的专著《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即列入人民教
  • 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擦亮文化底色、提亮文化特色和彰显文化本色,体现了“主体性觉醒”到“主体性强化”再到“主体性外显”的递进式发展,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完整链条。其中,觉醒层解决“根从何立”的身份焦虑,强化层回答“何以不同”的认同问题,外显层完成“如何引领”的实践使命,形成“认知-认同-引领”的动态演进闭环。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的三重境界本质是中华文明从“文明自觉”到“文明自立”再到“文明辐射”的跃升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中华古老文明生命力的动态激活,也是现代中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从内在觉醒到外在彰显的动态发展逻辑。擦亮文化底色是提升文化主体性的“基因源头”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首先而且必须要擦亮文化底色,确立“历史合法性”,解决“根从何立”的核心问题。具体而言,一是破除“他者凝视”,明确“我们从何而来”。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未曾中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内生型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提升文化主体性必须植根于历史文化沃土之中,在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赓续中华文明根脉,在多元文明构成的全球坐标系中,锚定中国方位,构建不可
  • 知乎和抖音上有个一样的话题“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其中引发数十万人产生“多少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情感共鸣并参与分享的两个回答是“仍然清楚记得2006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在单位宿舍,女友在刚装的电脑上看剧,我在上铺扇着大蒲扇。莫说心事,心头就连一件闲事也无,扇着扇着便睡着了……此后10年有余,一路奔跑,再无片刻停歇,也再无那样一个午后。”“高考之后的暑假。没有烦人的作业,985的录取通知书在那里安静的躺着。外面下着雨,我在电脑前玩游戏。父母都在,也没有满头白发。20年前最平凡的一个下午,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这两段文字及“多少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评论共同揭示了一些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该如何引导学生珍视日常经验,培养对生活的觉察力与反思力?教育该如何该教会学生凝视“此刻的永恒”,链接情感教育与生活教育?教育该如何反思“唯结果论”,关注过程与平凡中的价值?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看似“无用”的瞬间恰是认知世界的密码杜威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这句话的深意,在网友笔下那个2006年的午后得到完美诠释:女友看剧的电脑荧幕蓝光闪烁,蒲扇摇动的气流裹挟着
  • ■苏智良 侯文卿近代上海是中国的教育文化中心。1920年,华侨领袖陈嘉庚专程来到上海,召开厦门大学筹备会,邀请多位学界领袖共襄盛举。可以说,上海是厦门大学的启航地。陈嘉庚以兴办教育为行动宗旨,以教育立国救国为理想指南,从1894年算起,办学经历长达60多年。从集美学校到厦门大学,他一共资助过110多所学校。1919年7月,陈嘉庚发表《筹办福建厦门大学校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正式提出在厦门创办大学校并附设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大学林立,福建却没有一所大学,众多中学教师想要继续深造也缺乏途径。7月13日,陈嘉庚召开大会说明筹办厦门大学的动机与经过,并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接着又认捐日常费用300万元,分12年支出。1920年初,陈嘉庚邀请江苏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中国青年会总干事余日章等作为厦门大学的筹备员。8月,陈嘉庚赶赴上海,与黄炎培商议决定组织筹备委员会,并聘请黄炎培、余日章、蔡元培、李登辉、郭秉文、胡敦复等人为筹委会委员。之后,陈嘉庚着手准备在上海召开筹备会议,以通过这个开放口岸和教育重镇,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知道东南海隅将建立一所“不居人下”的现代大学。11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