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5年4月15日
标题:小说研究的新质赋能与外语学科的自主突围
新时代新征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小说研究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了拓宽小说研究的路径和边界,助力构建中国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小说研究当下任务暨外语学科未来出路——(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3月22日至23日在海南大学成功举办。
开幕式致辞
本次大会议题涵盖了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研究、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教学、新时代的小说创作与文明互鉴、新时代中外叙事文学关系、新时代的小说教育与外语教学、新时代外语学科的困境与出路、新时代中国文学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影响以及其他与上述议题相关话题。会议透视时代语境,深度思考小说研究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未来出路问题。
透视时代语境之惑 锚定小说研究当下任务与使命
大会开幕式由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白丽芳主持。海南大学党委书记符宣国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在致辞中提出,本次大会主题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感召力。小说作为跨越时空的情感载体,既是人类情感的共鸣器,也是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承载着文明的哲思与时代的回响,在AI时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与伦理价值。(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以“论小说阅读与外语及家与国之关系”为题发表致辞,深入阐释了小说在开民智、育民风、激发爱国思想、疗治人类心灵和拯救社会痼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当下盛行的“外语无用论”等片面观点,朱振武进行了驳斥。
在共栖共生的全球化语境中,文学创作者与研究者既要保持对本土经验的敏感,又要有跨越地域的世界意识,在文明对话中走向共同诗学的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提出,世界性因素诗学谱系的建立为共同诗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吴笛谈到,美国作家安·兰德的小说创作跨越文学、哲学、政治领域,其强调个体理性与自由的理念,揭示人类命运共通的深层逻辑,展现跨学科的思想张力。
在数字革命背景下,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不仅要敏锐捕捉前沿技术赋能下的叙事革新,更要坚守文学本质,不断思索人类精神归途。韩少功就小说的“变”与“不变”这一命题提出,纵使受众主体变化、媒介迭代、技巧革新,人类对情义价值的表达需求恒久未变,在AI时代更需要坚守文字对生命温度的书写。面对媒介生态的深刻转型,梅国云洞察到,作家需积极转向新技术与媒介,在超文本空间中重构文学与读者的对话模式。薛舒就人类永恒命题之于小说亦或非虚构这一话题展开思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傅修延教授则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双重维度提出,人类能够通过讲述在解构与重构中完成对人类永恒命题的诠释。
开拓新质生产力 重塑AI时代外语学科研究方法新范式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当下,新文科建设浪潮催生着外语学科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转型。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外语何为?文学研究何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谈到,量化研究范式的兴起,标志着外国文学研究正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方法进行着创新和突破。复旦大学桑德罗·荣格(Sandro Jung)教授则从媒介考古学视角切入,提出研究者应建立起超越单一文字模态的多模态研究范式。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必威体育betway888媒体间性转向的论述也揭示了文学多模态审美认知对于创新文学审美范式的重要启发意义。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人文学者必须明确人类的创造性和在人机协同关系中的主体性,捍卫人类精神文化和意识,构建文学与文化共同体。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深入剖析了AI翻译的文学局限性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阐释了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共同体的内涵与伦理。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以哥特小说研究为中心,提出技术发展激化了文明矛盾,积极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无疑具有迫在眉睫的现实意义。
助推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构建交叉融合自主知识体系
在新时代,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发展之路,构建交叉融合的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外语学界最为关键的当下任务。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提出,思想力熏陶是外语学科旋转的轴心,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亟需颠覆性的思想转变。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对此做出回应,指出当今外语教学不能再“讲知识”,而要“讲能力”、“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判断力。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提出,方法论是外国文学研究的基石所在。我们需要立足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积极探索本土化的理论创新。
本次大会的平行论坛与分会场研讨从文学研究、译介、教育和跨文化对话等多元维度,拓展了小说研究的路径,剖析了新时代外语学科的困境与出路,展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本次会议汇集了文学、文化与翻译等各界学者代表,围绕“小说研究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未来出路”两大核心议题展开学理对话。与会专家提出,在科技裂变与文明互鉴的新时代,文学依然承载着观照现实、赓续文明和启迪心智的崇高使命。面对精神文化领域的范式转型危机,中国学者自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叉融合自主知识体系,彰显了理论原创性与文化主体性。
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主办,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链接地址: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5_5869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