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 张波:一份针对沪上8所高校和3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的STEM教育调研报告引关注 如何构建高质量STEM教育体系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1-10浏览次数:10


■尽管上海从高等教育至基础教育的各教育阶段,对STEM领域的课程、专业与学科都已不断深入优化、发展,且围绕STEM专业的单一学科发展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各教育阶段的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整合与跨学科创新实践的培养上仍有待加强

■建议尽快推进构建STEM教育实践素养体系建设,设计出符合我国教育实际、上海教育现状的全方位、立体化的STEM教育实践标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要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融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包括科技文化等,实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文化等多学科领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设立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上海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无疑将肩负引领全球STEM教育发展的重大使命。

STEM教育强调跨学科一体化属性,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综合能力的人才。

在此过程中,除了需要夯实STEM学科人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更亟待建立项目化、沉浸式、体验式的实践育人环境,进一步通过交叉学科、前沿探索等多元化形式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

需求快速增长,STEM教育布局如何更均衡

当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STEM教育的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例如,徐汇区成立了“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研究院”,同济大学成立“STEM教育智库”,上海师范大学获批上海市教委“人工智能STEM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与此同时,多个区正积极布局以STEM教育为特色的科创实验学校,积极探索青少年STEM教育的实践课程与实践项目。

这些行动反映,上海正从全域范围内积极推动布局,努力实现由传统STEM单一学科教育到STEM教育交叉融合的转型。从不少区域开展的中小学实践“项目化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到各种以科学教育为主题的公益讲座、暑期实践学校等,这类有益的探索已引发广泛关注,且相关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不过,在我们前期针对上海8所高校,以及上海市区、郊区的30余所中小学开展的STEM教育人才培养及资源需求的调研中,仍然发现一些值得引起教育界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是当前各高校设立的STEM类专业仍主要聚焦于传统理工科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也以单一课程实践为主,突出STEM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实践课程占比偏低;

二是中小学自主开设STEM教育实践课程及相关体系建设的能力相对缺失,实践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平台及配套的师资体系远远无法与相对旺盛的需求匹配。

总体上来看,上海市区各区域的STEM教育资源分布较好,相比之下,郊区各中小学在这方面分布尚不均匀、且与增长需求趋势不匹配。

对此,上海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体系亟需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要强化人才在创新实践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未来,上海应更聚焦于促进交叉学科学习、跨学科融合实践以及综合实践创新,以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提高STEM实践教育质量,还存在哪些瓶颈

我们的调研还显示,上海从高等教育至基础教育的各教育阶段,对STEM领域的课程、专业与学科进行了深入的优化与发展。

尽管我们在围绕STEM专业的单一学科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提升STEM实践教育质量方面,各教育阶段的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整合与跨学科创新实践的培养上仍有待加强。其中,教师在综合STEM教学的技能以及学生在独立运用跨领域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上,依旧存在短板。

当前,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创新实践教育的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上海在构建高质量STEM实践教育素养体系方面任重道远。需要强调的是,持续深化STEM教育改革,应进一步强化跨学科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STEM实践教育培养必须解决素养体系方面的问题,涵盖实践教育的素养目标、素养标准、素养课程、教学队伍、平台资源、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中,推进STEM教育的素养体系建设必须适合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状态和实际需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这方面,一些来自全球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比如,美国已推出《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并围绕其推进一系列的教育体系变革探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布了相关的一系列建设意见与指导框架。

在现阶段,包括上海在内,我国尚未完整建立适应与国家现阶段教育实际相适应的STEM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素养标准体系,包括实践教育理论、实施标准、落地模式以及开展路径。

STEM实践教育如何与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上海当前的各阶段教育进展状况相结合,使STEM教育真正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形态,也需要尽快解决。

此外,STEM实践教育在教育链、知识链、创新链的贯通融合上,仍面临不少挑战。

目前,STEM教育的内容与资源分散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不同教育链阶段。各阶段间的知识衔接与技能过渡存在断层,创新成果无法跨阶段流通,更无法综合反映在社会应用创新阶段。高校、中小学、职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受限,STEM实践教育的跨学科、多领域、问题导向等特质未能充分发挥,阻碍了其本身高质量发展。

调研还显示,STEM实践教育的高质量平台与资源仍相对匮乏。我国现有的科创教育平台及实践教育资源,如课程、教材、数字化系统以及教师队伍在适应STEM实践教育特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实践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仍受到传统实验类课堂和传统思维的局限,缺乏跨学科、探索性、创造性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体系中凸显STEM教育需求的学科或专业缺乏尚不健全,融合产学研创新的教师队伍实践教育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突破单一学科,如何建立更有效评价机制

结合我们的调研,笔者认为,应尽快推进构建STEM教育实践素养体系建设,设计出符合我国教育实际、上海教育现状的全方位、立体化的STEM教育实践标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要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融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包括科技文化等,实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文化等多学科领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培养。

在统一教育体系规范基础上,应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各教育阶段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特色等,并建立开放共享的机制,更好实现各教育阶段之间的协同素养衔接与提质。

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要积极推动STEM实践教育平台的改革试点探索,尤其要落实中小学、高校、职校的实践教育方法,落实各阶段知识、能力、评价、创新等衔接贯通,积极鼓励上海现有的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等STEM学科平台开展教研融合探索,建立一批上海市STEM实践教育示范工作站或产学研实践基地。不同学段可携手探索STEM教育的优秀案例、样板课堂、示范实践校。

同时,应进一步鼓励各级单位、机构等为STEM实践教育平台建设高质量实践教育资源,包括课程、教材、教具、案例等,设立一批示范性资源项目库,通过高校、职校、中小学等各单位的市级以上教改项目、教改课程等引导建设实践教育资源。

应尽快建立STEM实践教育的素养评价机制。STEM实践素养区别于传统学科知识素养的评价,也区别于单一学科实验能力的评价。因此,要从交叉学科、跨领域知识的角度建立评价机制,突破单一学科为主的评价机制。

为此,我们建议尽快依托上海市教育类研究机构、省部级科研平台、相关学会协会、产教融合平台等多方,研究建立具有广泛共识,涵盖目标导向、量化达成、能力综合、创新潜力等各方面的评价机制,并注重评价手段的数字化、智能化以及长周期性等内在需要。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STEM教育交叉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whb&date=2025-01-10&id=410988&page=8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