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建设文化强国,客观上要求涌现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都市,提升国家软实力必然要着眼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其中,以文化场景营城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像电影导演那样
涵泳空间中的各种元素
乔尔·科特金曾将“全球城市”的特征概括为神圣、安全、繁忙。在他看来,一座城市要成为世界名城,必须具备精神、政治、经济三个方面的特质,缺一不可。相对应的,作为城市中的人,其对城市的诉求,天然地包括:对安全与秩序的追求、对产业与财富的渴望、对美好生活体验的向往。
在不同时代,营造城市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农业时代以安全秩序为中心,工业时代以经济增长为重心,后工业时代以美好生活为导向。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已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如果说,工业时代城市竞争的因素涵括了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基础设施、工厂数量、资源丰富程度等,那么,到了后工业时代,生活品质、创新能力、空间舒适度、文化愉悦性等因素的权重将不断攀升。
居民参观永嘉新村特展。 朱雅萍 摄影
工业时代,人随产走,城市发展逻辑是“产—人—城”。后工业时代,产随人行,城市发展逻辑变成“城—人—产”。在此趋势下,只有营造绿色、健康、宜居、舒适、有趣的高品质城市空间,人口和人才方能近悦远来;只有“精筑城”以“广聚人”“兴产业”,城市才能获得永续发展的动力。
文化场景之所以能用于高品质城市空间营造,是因为文化场景不仅将空间中的舒适物、设施、活动、服务等进行了集成,还充分考虑了文化场景呈现的价值观,及其可以激发的价值认同。这些元素不仅可以充分地与周边社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相适配、相融合,还可以表现出一个地方的美学品位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城市营建者将城市空间的建造放置到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活、生态体系中去考虑。
要像电影导演那样,去涵泳空间中的各种主客观元素——既精心调配对白、场地、道具、音乐、服装、演员等因素,使之发生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又充分斟酌希望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感觉与情感冲击到底是什么。
一名工人在新加坡滨海湾艺术中心的屋顶上进行清洁工作。这个集剧院、音乐厅、酒店、购物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外形似榴莲。 新华社图
以卓越的文化引领能力
吸引人才安家落户
上海从“十五”计划开始建设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到“十二五”规划明确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顶层政策话语因时而变却又一脉相承。在笔者看来,经过多年的奋斗与探索,上海已形成了竞争性和民生性两大类型的文化场景。
从竞争性文化场景而言,上海突出了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特色。通过将都市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打造了一系列都市文旅IP,如“一江一河游览”“建筑可阅读”“演艺大世界”“海派城市考古”等。与此同时,上海通过文化节展赛评活动,如上海电视节、上海双年展、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等,提升了城市文化场景的竞争力和认可度。此外,上海注重数字文化场景的搭建,力促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生态聚集、场景延展、出海加速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动力。
从民生性文化场景而言,上海积极参与全球层面的文化对话、合作与竞争。不仅建成了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标,如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等,且十分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品质化,在城市基层社区积极布局公共文化空间。徐家汇书院、我嘉书房、灯塔书房等新空间不仅人气足,也在向“文化名片”迈进。这些公共文化空间组织的活动、提供的服务,不仅与社区、地方文化融合,也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场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一名身穿中国传统服装的外籍人士在国风市集上体验中国茶道。 资料图片
在文化场景营城的实践中,国内外不乏探索者和同行者。国外的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苏黎世、多伦多,国内的成都、长沙、西安、北京等,在运用文化场景营城方面均各有特色、可圈可点。多多学习、比对之余,笔者认为,下一步,上海可在既有的探索基础上继续发力——
通过竞争性文化场景的精心营造,扩大上海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卓越的文化生产、知识生产和生活方式引领能力,吸引顶级的创意人才及后起之秀落户上海工作与生活,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通过聚焦民生性文化场景的营造,立足广大市民所居住的社区,通过居住环境的艺术化更新、文化场馆的精心营运、文化活动的精耕细作、文化服务的竭诚提供,来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大家的科学、文化、艺术素养,全方位促进市民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现代化,最终以人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2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