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 孙红梅 王英株: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的破题之路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7-28浏览次数:18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科学认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再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

破解西方资本逻辑的环境约束难题

着眼国际,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在人类现代化发展时序中处于先发行列,但是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先天性地包含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资本对利润无止境追逐,导致对自然无节制索取,在创造了极为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环境创伤。

反观国内,人口规模巨大和现代化的后发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将面临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宜居程度较高的土地面积只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9%;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油气、铁、铜等大宗矿产的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依存度较高。

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而生态环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要整体迈入现代化,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可承受的。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扬弃和全面超越。

破解生态保护下的生产力发展与产业转型难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从表面上看,经济发展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遭到威胁。资源消耗形势严峻,经济增速明显下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边保护环境,边发展经济。

从本质上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的事实表明,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也为推动绿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传统制造业在加快调整优化,“十三五”期间累计退出钢铁过剩产能达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了15.1%和32.4%,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5.7和4.2个百分点。

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顺利投产发电,多晶硅、硅片、电池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了700万辆,LNG、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的国际市场份额接近50%……我国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链强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成果丰硕。

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首批18个美丽河湖、8个美丽海湾,在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目前全国已经建设46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美丽中国的多彩画卷生动展现。

破解“双碳”背景下绿色发展新路径选择难题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行动,也是对世界人民的郑重承诺,充分体现我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态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实现“双碳”目标,降低碳排放,有利于传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治理,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控制协同增效。

截至2022年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7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处于世界第一;2022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8%,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国当年新增发电量的55%以上,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生产规模、2021年清洁能源投资总额均居世界第一。目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顺利推进,第一批约1亿千瓦的项目全部开工,第二批、第三批项目也在陆续推进。21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保持“双增长”,为世界贡献了必威体育betway888的“中国绿”。

全球现阶段碳经济问题基本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碳排放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高度相关,无论是从总量还是结构上,都还难以脱钩。二是部分国家开始出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趋势。三是全球碳经济中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生产者,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也是开展碳减排行动和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主体。

中国现阶段碳经济存在问题主要是在碳排放量上:一是碳排放的总量巨大,同时是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净出口国。二是从供给侧来看,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排放总量高、强度大的重要原因。三是从终端需求看,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力。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消费量远远大于农业、建筑业和生活部门,占全部行业能源消耗的50%以上。四是中国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与相应的碳排放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突出的不均衡性。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和不同收入人群的碳排放差异巨大。

为走出发展困境,要探索现实路径,可从政策方案入手:一是碳市场配合碳税,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通过适当的机制引导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在大规模碳减排技术尚未成熟时,将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于经济决策中,有助于达成“双碳”目标。二是培育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低碳化。经济体系的低碳化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这些资金的筹集可以通过财政资金来支持,但主要还是需要依靠金融渠道来筹集。三是完善社会政策,推进低碳发展的低碳转型。通过低保政策、转移支付等社会政策提升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公平性,在政策上对受低碳转型影响较为严重的资源型地区、高碳行业和相关群体进行倾斜,推动公平转型。四是运用国际多边机制,积极倡议国际组织实施项目碳中和策略,增强国内产业的碳经济竞争力,同时兼顾发展与减排间的均衡。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36466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