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4-24浏览次数:578


4月23日,由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发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报》编辑部等单位共同承办的“劳动幸福·社会生活条件·共创美好生活”——第七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沪顺利举行。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疫情防控要求,此次论坛全部在线上进行,来自全国各地400余名专家学者以“腾讯会议”方式参会。

主会场截屏

论坛首先进行了青年优秀原创论文获奖颁奖仪式。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云峰教授宣读了评选的程序和标准,并宣读了获奖名单。第七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从大量的应征论文中优选了140余篇会议论文受邀参会。其中,作者为副教授及以下职称的论文共100余篇。经专家评审组匿名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8名。评选严格按照学术至上的标准,并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体现了论坛组委会对培养青年学者的重视。

 

宣读青年优秀原创论文获奖名单

上午论坛举行了主旨发言,由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石教授、东北大学田鹏颖教授、河北大学黄云明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汕头大学成海鹰教授先后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们的发言既各具特色又紧扣论坛主题,核心关切都是主张只有内生性和共享性劳动,才能实现劳动幸福,也才能共创美好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在题为《劳动内生动力与共创美好生活》的主旨发言中认为,美好生活语境下既要充分调动又要大力保护齐心共创美好生活的劳动内生动力。要使劳动过程本身充满可享受性,成为美好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持久地激发每个人的劳动内生动力。新时代,一定要做到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劳动内生动力和保护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并重,使每个人都能充满劳动内生动力,才能共同创造出美好生活。只有人人尽力而为,充满劳动热情,共同创造,共同享受,才有可能让生活达到所期待的美好状态。同时,还要促进每个人有机会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只有共同发展,才有可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现实中,往往会出现有劳动能力却缺乏劳动积极性或者不愿意提升劳动能力的现象。这表明,劳动内生动力不足会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足,另一种是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这两种动力不足都会影响美好生活的有效推进。其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劳动观念的影响也有其他很多因素。何云峰强调,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选择是,大力提高劳动的美好性和可享受性,保护劳动者的诚实劳动积极性,提升每个人自我发展劳动能力的愿望,从而提高劳动者齐心共创美好生活的劳动内生动力。这需要从许多方面同时着手,既要在全社会层面彻底贯彻以“因劳称义”为普适法则,做到劳有所获,所获必有劳,更要提高劳动的属人性,也要注重生产力的相对均衡发展以推进各行各业都能有相似的劳动舒适度和劳动解放程度,还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以加大劳动道义的维护力度,普遍地一视同仁地管理好劳动收入的普遍纳税,全面实现劳动平等以推进阶层流动,普遍改善劳动条件,提升劳动自由自主程度。尤其是要加强劳动价值的普遍保护,让每个劳动者充满劳动热情,保持个人和全社会劳动价值创造力的可持续。因此,提升劳动内生动力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李石教授在题为《数字劳动与共享前景》的主旨发言中认为,资本经历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数字资本三种发展形态。在网络时代,数字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资本。数字正在以各种人们可能想到的方式创造利润。在网络时代,“流量”为王,“流量变现”是数字创造利润的根本途径。谁能吸引必威体育betway888的“流量”,或者说“粉丝”,谁就拥有必威体育betway888的资本,就能创造出更大的利润。其次,在她看来,网络经济时代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对“数字资源”的垄断以及由垄断而产生的包含剥削的获利方式。其中,所有对“大数据”的利用本质上都是通过垄断数据资源而获得利润。最后,解决“数字资本”所包含的“剥削”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分清劳动的归属,而在于调节社会分配的适当安排。在她看来,以国家权力为基础,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对数字资本进行合理的管控,以达到所有人对数字资源的共享,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东北大学田鹏颖教授在题为《劳动教育的本体地位、本体价值及实践创新》的主旨发言中认为,劳动教育首先具有重要的本体地位。劳动与教育的必然联系在于劳动为教育提供历史的、现实的基础,而教育则是促进并优化劳动的途径。其次,劳动教育具有特殊的本体价值。劳动实践是精神、道德、信念产生的前提;劳动能够促进学生肢体与感官、头脑与心灵的协调配合,在领悟劳动真谛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拓想象能力,激发创造能力。劳动教育融入体育,能更好、更全面地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磨炼意志的同时,锻炼了身体协调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劳动教育融入美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直观感受,形成在劳动过程中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塑造正确的审美观。最后,劳动教育是未来国家建设者理解劳动本质、认识劳动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实践的过程中应抓住理论根本,避免教育的形式化,在“五育共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

河北大学黄云明教授在题为《论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劳动哲学基础》的主旨发言中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是其法哲学的理论基础,从劳动哲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在法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创新。在他看来,马克思基于劳动哲学的法哲学思想体系不是一般的法学知识体系,是法学研究和法律相关问题思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劳动本体论出发,法律究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它不是纯粹的社会精神现象;从劳动辩证法出发,法律具有确定性也具有灵活性,确定性的基础是事物的法理本质,灵活性来自于社会主体的主观价值追求;从劳动历史观出发,经济活动与法律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两种社会实践的互动,物质生产劳动是法律实践的基础,是因为较之法律实践,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更基础性社会实践;从劳动人道主义价值观出发,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的价值、尊严以及享有权利的基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在题为《生态劳动与生态产品的内在逻辑》的主旨发言中认为,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劳动共同作用形成的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生态系统调节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人类劳动的生态化,而生态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变换过程。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裂缝,人类财富创造能力越强,而自然财富的生产能力却越弱,自然财富生产和人类财富生产走向分裂,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下降,自然和人类无法为人类提供必威体育betway888优质的生态产品。对于我国而言,只有构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以人与自然为共同主体,以生态劳动为实践基础,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协同为基本路径,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发展。

汕头大学成海鹰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与享受》的主旨发言中认为,人工智能正在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容易、更方便和舒适感。随着人工智能的更大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可以交由AI代替,但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却很难被代替,即使可以被部分地代替,生活还是不可能被代替,因为享受生活总是人类自己的分内事。在她看来,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将是人如何适应新的劳动并享受必威体育betway888快乐。另一方面,人类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劳动与享受关系的新问题,这也是人类将会受到的新挑战。劳动与享受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改变;其次,虽然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享受在增加,但它仍然是劳动的回报,跟随劳动而来;再次,有劳动才有享受,享受来自劳动。最重要的是享受美好生活的目标也要由劳动来创造。

当日下午,参加第七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的代表分为四个分论坛展开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学术探讨。


第一分论坛由华侨大学许斗斗教授主持,在此论坛中,专家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主题,围绕劳动本体论、劳动与时间的关系、劳动与劳动价值、非物质劳动、劳动自由、劳动过程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创造美好生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研究必须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实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

第二分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高惠珠教授主持,在此分论坛中,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劳动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议题,从劳动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富裕三者的内在含义、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实现的路径探索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幸福这个先决条件,唯有保证劳动幸福,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分论坛由《青年学报》主编刘宏森教授主持,在此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以“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两个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等话题。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尽快完善劳动教育体系,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这是实现劳动幸福的重要途经。

第四分论坛为青年专场,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牛涛教授主持,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劳动与当代中国”的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就人工智能、数字劳动、劳动教育、劳动自由、自由时间等学界前沿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实现劳动幸福,改善社会生活条件,共创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本届论坛历时一天,议题广泛,讨论热烈。与会代表达成一致的共识是,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在全体人民心中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供稿、图片: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作者:潘二亮、王绍梁、李晓霞、张蕾、魏艳平、乔佳琳)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