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 2013年2月22日
标题:寻找申城"消失的声音"
作者:王洪
上师大音乐学院学生在硕士生导师施忠带领下,历时半年,选取曾经流传于上海的音乐文化遗产进行调查,选取了青浦田山歌、松江泗泾十锦细锣鼓、崇明瀛州古调琵琶、崇明扁担戏、江南丝竹和上海港码头号子等,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谱写了百余首民歌的歌谱,撰写了6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为城市化进程中申城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
音乐学院的6名大学生,利用假期寻找城市即将“消失的声音”,整理出难能可贵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曲谱、音频资料,是一件非常值得赞赏和褒奖的事。
上海是中国现代流行乐的起点,也是具有丰富民俗音乐资源的重地。在上海音乐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难以估摸。
以青浦田山歌为例,明代上海地区民间传唱田山歌的风气就十分盛行。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吴地民歌集《山歌》中,收有吴歌356首,其词格曲调与现今上海流传的田山歌基本一致。明代崇祯版《青浦县志》民国修的《续志·杂记》中,更明确记载了当时青浦“唱田山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的事实。上海田山歌具有鲜明强烈的稻作文化色彩,无论是描绘劳动场景和劳动过程,还是表现劳动技术和劳动状态,大都带有稻作文化的印记。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现实生活,题材多以表现当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为主。在上海的青浦、松江、奉贤等地区,至今仍流传着小山歌、大山歌、长山歌等各种田山歌的形式,它们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成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然而流传了4个世纪的田山歌,如今同许多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后继乏人、无人问津的窘状。
和青浦区田山歌一样的松江泗泾十锦细锣鼓、崇明瀛州古调琵琶、闵行的江南丝竹等,现在这些非遗音乐的传承人,大多年近古稀,又普遍缺乏新的传承人,加之年轻人多不愿学习传承这些传统的东西,还有受方言的限制,诸多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上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传承。而上海文化的发展繁荣,又非常需要和必须记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内容,创新上海的音乐文化,更缺少不了对本土历史音乐的承续。
高校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深入城市郊区城镇最基层,捕捉收集最需要传承的历史音乐文化遗产内容,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有效传承,拓展了一条路子,打开了一扇窗口,在社会的大学堂里,在市民群众的口口相传当中,大学生能够捕捉到当今最需要传承的东西,也是最能够培养和锻炼自己成长的一条途径,懂得今后如何来收集和保护整理,这种做法,既寻找到城市即将“消失的声音”,也开辟和设计出来一条上海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的崭新路径,融合了保护、发展、传承的有效事项,能够让这些过去的声音,成为申城今后永久的美好动听。所以这样的做法和作为,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弘扬的,还应该光大和保持下去。
链接地址:http://pinglun.eastday.com/eastday/pinglun/p/20130222/u1a7211804.html
标题:寻找申城"消失的声音"
作者:王洪
上师大音乐学院学生在硕士生导师施忠带领下,历时半年,选取曾经流传于上海的音乐文化遗产进行调查,选取了青浦田山歌、松江泗泾十锦细锣鼓、崇明瀛州古调琵琶、崇明扁担戏、江南丝竹和上海港码头号子等,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谱写了百余首民歌的歌谱,撰写了6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为城市化进程中申城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
音乐学院的6名大学生,利用假期寻找城市即将“消失的声音”,整理出难能可贵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曲谱、音频资料,是一件非常值得赞赏和褒奖的事。
上海是中国现代流行乐的起点,也是具有丰富民俗音乐资源的重地。在上海音乐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难以估摸。
以青浦田山歌为例,明代上海地区民间传唱田山歌的风气就十分盛行。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吴地民歌集《山歌》中,收有吴歌356首,其词格曲调与现今上海流传的田山歌基本一致。明代崇祯版《青浦县志》民国修的《续志·杂记》中,更明确记载了当时青浦“唱田山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的事实。上海田山歌具有鲜明强烈的稻作文化色彩,无论是描绘劳动场景和劳动过程,还是表现劳动技术和劳动状态,大都带有稻作文化的印记。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现实生活,题材多以表现当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为主。在上海的青浦、松江、奉贤等地区,至今仍流传着小山歌、大山歌、长山歌等各种田山歌的形式,它们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成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然而流传了4个世纪的田山歌,如今同许多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后继乏人、无人问津的窘状。
和青浦区田山歌一样的松江泗泾十锦细锣鼓、崇明瀛州古调琵琶、闵行的江南丝竹等,现在这些非遗音乐的传承人,大多年近古稀,又普遍缺乏新的传承人,加之年轻人多不愿学习传承这些传统的东西,还有受方言的限制,诸多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上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传承。而上海文化的发展繁荣,又非常需要和必须记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内容,创新上海的音乐文化,更缺少不了对本土历史音乐的承续。
高校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深入城市郊区城镇最基层,捕捉收集最需要传承的历史音乐文化遗产内容,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有效传承,拓展了一条路子,打开了一扇窗口,在社会的大学堂里,在市民群众的口口相传当中,大学生能够捕捉到当今最需要传承的东西,也是最能够培养和锻炼自己成长的一条途径,懂得今后如何来收集和保护整理,这种做法,既寻找到城市即将“消失的声音”,也开辟和设计出来一条上海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的崭新路径,融合了保护、发展、传承的有效事项,能够让这些过去的声音,成为申城今后永久的美好动听。所以这样的做法和作为,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弘扬的,还应该光大和保持下去。
链接地址:http://pinglun.eastday.com/eastday/pinglun/p/20130222/u1a7211804.html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