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访上海师范大学表演专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2-10浏览次数:2039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2年12月7日 高招周刊
标题:访上海师范大学表演专业
转载:上海教育新闻网

        表演是什么?聚光灯下,万众瞩目?荧屏前后,名利双收?

  在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学院表演系糜曾教授的眼中,这都不是表演的真相。

  在他看来,表演是研究人的行为与情感,是创造人物的舞台,是朝练晨曦晚练霞的刻苦,也是积淀文化,强调做人的老行业。“它并不像外人看得那么光鲜,这行当是金字塔型的,有残酷,有竞争,如果不是真的爱表演,还是别来。”

  表演是“人学”

  在靡曾的眼中,表演是“人学”。表演的目的,是创造性格鲜活的人物,“演戏是演人,哪怕演动物、植物,也都得拟人化”。

  这门人学的基础,是学会在观众前,在镜头前,如常人一般自如地表现生活。

  在糜曾的眼中,每个人身上都有表演天赋,儿童玩耍时的认真就是最好的证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顾及脸面,戴着假面生活。表演系老师的工作,就是沙里淘金,把表演天性再度挖掘出来。

  “你看一些老艺术家,年纪再大,也有颗童心”。在课堂上,糜曾会带着学生做儿童游戏,让成年人的注意力,恢复到如孩童玩游戏般的集中。

  这种以假当真的能力,被糜曾称为“信念感”。“以假当真,假戏真做,戏假情真”是表演的核心,“按国外流行的话,是解放天性”。

  著名剧作家果戈理说:“我从小就有一种观察人的爱好:在他的最微小的特征和动作中,抓住他的灵魂,而它们常常为人们所忽视”。表演是人学,因此观察生活模仿人,是表演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课。菜场、广场、学校、街道,这些人烟稠密之处,都是学生观察人的好场所。

  一名成熟的表演系学生,会用洞悉的眼光,去观察一名陌生人,通过其说话方式、穿着、身体节奏,进一步揣测他的内心世界,再回到课堂中,将观察到的人物演出来。“表演先是‘我演我’,再是‘我演你’,最后是‘我演他’。”

  创造思维

  一加一等于几?对多变的表演艺术来说,这个答案千千万万。“表演没有固定的模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就是突出”。糜曾觉得,表演不讲共性,讲个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演员都要有绝招,如果有一个戏只有自己能演,这样才有饭吃。

  在学生一二年级时,糜曾通过让学生模仿物体来拓展他们的思维。

  在这游戏训练中,第一名学生要说出一个物体的名称,然后用肢体语言去模仿,第二名学生不仅要模仿第一人,还要自行想一个物体去模仿,剩下的学生以此类推,快速进行游戏。

  到了三四年级,排练演出古今中外的名剧片断,成了学生创造人物的养料。在上师大表演系,一名学生在一年半内平均能创造七八个角色,最多一名学生一年半内创造了十四名人物。

  排戏的过程,也是老师逐渐“放飞”的过程。

  一开始,老师手把手教戏,当学生成熟后,他们开始让其自行选剧排练,开拓其创作个性。台词不好的学生,可选台词多的片断;缺乏幽默感的,可演个喜剧;有爆发力的,要演个性张扬的角色。学生三年级后,他们开始独立排一场大戏,完完整整地去创造一个人物。

  戏剧舞台是演员的根源,“即使是好莱坞的著名演员,也时常演出话剧,只有经过舞台的磨砺,才能学到最纯粹的表演”。

  朝练晨曦

  台上天堂,台下地狱。

  脱胎于戏剧的表演,也必须经历“苦功”。声、台、形、表,是表演专业的四个大项。其中的声音、台词、形体,是表演的基本功,绕不过去的坎,唯有苦练才能出师。

  对二年级的温州姑娘虞亮来说,每天五点起床,六点与另外28名同学聚集在形体房,开始一天的练习,已是一年半以来的常态。

  先是台词与气息。一套“八百标兵奔北坡”的绕口令,要哭着说、笑着说、悲伤着说,甚至要跳着说,侧翻滚着说,“很累,但必须坚持下来,否则台上表演撑不过五分钟”。

  随着年级上升,台词练习对象变为了对白与独白,变换着情绪反复练,台词要让人听得见、听得懂、听得悦耳,才算出师。如更进一步,则要“言必由衷,言必有旨,言之有物,言必有饰”,糜曾认为,“达不到这个境界,语言就没光彩了。”

  再是形体。虞亮永远不会忘记,不少同学没舞蹈基础,身体很硬,为把韧带拉开,形体房常传出撕心裂肺的喊声,每日练习过后,形体房的地板都被汗水浸湿。

  虞亮说,晨练一年半,班中29名学生谁都没迟到过,即使发高烧的同学,也会坐一旁看同学练习。在相互促进中,这名高中时学习不好,没有自信的女生,慢慢变得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股韧性悄悄地建立起来。

  形象仅是入场券

  形象与舞台魅力,是两码事。

  “生活中漂亮的人,上台很木,你根本不想看,生活中不起眼的人,一上台,往往光芒四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糜曾说,《十六岁花季》中的杨昆,曾笑称自己眉眼为“八点二十分”,但一上台,就特有魅力。

  在糜曾看来,演员的舞台魅力,与文化素养有关。

  “转而言之,就是对人与生活的理解。如果对生活理解深刻,表演得一定深刻。演员的文化,就如‘万宝全书缺个角’,什么都懂”。

  演员要看世界名著。“小说对人的描写很细致,了解世界各地戏剧的历史,知道什么叫现实主义,什么叫先锋戏剧,什么叫荒诞戏剧,下到三教九流,上至宇宙都能谈谈”。

  糜曾记得自己在上戏毕业时,曾问朱端钧教授:“我毕业后,还需要哪些补充?”“要加强对姐妹艺术的了解”。

  “过去戏剧学院学表演的学生,听音乐会、看画展、看戏曲、欣赏交响乐,读中国话剧史,读中外名著都是常事。这些好的传统,不可丢失”。

  作为演员,比演戏更重要的还有做人。

  所谓的“做人”,第一要有敬业精神,“老的艺术家,大冬天,先用雪抹嘴,把嘴弄麻了再练声音,这就是敬业”。

  也要懂尊重他人。不管到哪儿演出,把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艺术是集体艺术,不光业务好,还要会做人。做人低调,上台高调。“这样的学生,经得起竞争,也经得起打击,不会趴下”。

链接地址:
http://www.shedunews.com/zhaokao/gaokaojiayou/zhuanyedianji/2012/12/07/415105.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