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联合时报 2012年11月16日 第二版
标题: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杜海清建言——制止网络欺凌 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报讯(通讯员 黄 赟)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前同学之间打架骂人的“传统”欺负人方式已升级成了“网络欺凌”。由于网络的影响面很大,又很难查到并制止匿名的欺凌者,因此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往往更大。为此,九三学社社员杜海清建议,我国未雨绸缪,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及早采取应对策略,做好预防和干预网络欺凌工作。
网络欺凌是网络时代的新现象,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中多有发生,且危害性较成年人更甚。目前随着社交网站的盛行,“网络欺凌”开始演变成全球的浪潮,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会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比如美国“全国预防犯罪委员会”的相关报告就显示,“网络欺凌”已成为美国青少年面临的最大威胁,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位13岁的女孩因不堪“网络欺凌”而自缢身亡。在女孩自杀前,“这个世界没有你会更好”的留言还不时出现在她的个人主页上。
杜海清介绍,根据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39.9%。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手机成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长达19.9小时。他认为,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速度加快,网络欺凌问题也将会日益突出,在各国均在多管齐下、重拳出击治网络欺凌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应重视这一问题,并根据国情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对于这一困扰校园的问题,杜海清建议社会各方应各司其职共同来关心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共同为青少年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法律援助和心理辅导部门,为网络欺凌受害者提供援助。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上网情况,除了告知网络交流存在的风险,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合理地宣泄情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专家学者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既成立法经验,在现有法律中增加“网络欺凌”的内容,或者单独立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法》,从法律上确保儿童、青少年的上网安全。
链接地址: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zhxw/u1ai5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