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上师大教授翻译中医术语,作为国家标准提交世卫组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25浏览次数:1902


来源:文汇报 2012年5月25日 03版
标题:上师大教授翻译中医术语,作为国家标准提交世卫组织——“五脏六腑”到底怎么翻译?
记者:李雪林

        中医术语翻译成英语,到底用什么词最恰当?记者昨天从上海师范大学获悉,该校外语学院副院长李照国教授主持翻译的我国1995年和1997年颁布的两个中医国家标准,已通过专家审定,将其作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中国国家标准提交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其制定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中方蓝本。预计到2015年,世界疾病国际分类里面将把“中医”纳入。

  “由于中医是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医学,所以在西方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中医对应语,这就给中医的国际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难。”李照国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开始对中医英语翻译,制定了一些区域性的标准方案,为“中医用语英译国际标准化”奠定了实践基础。但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和医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再加上各方对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认识不一,使得标准化的研究举步维艰。各国专家对于中医经典用语的翻译及其标准化问题分歧较大。

  李照国先是对趋同的一些译法进行了整理,根据中国文化的解析,从一些有争议的译法中选出最接近的。比如五脏六腑,有个国外的中医把它译作“五个仓库,六个宫殿”,李教授认为,五脏六腑指的是人体的器官,根据音译结合,他翻译为“five-zang-organ”和“six-fu-organ”。

  “有些英译法并不恰当,但已被西方广泛接受,由于语言约定俗成的特性,我们也尊重了这些译法。”李照国教授举例说,比如中医说的“虚”,现在最普遍的译法是“deficiency”,意思是量的减少,但是中医所说的“虚”不是指血量不足,而是血运行的功能不足,如果照此翻译“肾虚”,会让人误以为肾缺了一块。相比来说,“asthenia”更恰当。但因为“deficiency”已经被广泛接受,因此尊重这一译法。

  此外,他还坚持了“特殊症候适加意译”原则,如将类似青光眼的眼疾称为“乌风内障”,将游走性关节痛称为“白虎历节”,直译难解,只好意译,索性将“乌风内障”译作glaucoma,将“白虎历节”译作acutearthritis。

  中国所提交的由李照国教授主持翻译的《中医国家标准》(英文版)及《中国推荐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传统医学国际标准的基本蓝本。

  据介绍,李照国教授自1985年起,开始翻译国内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所翻译的《黄帝内经》2000年被纳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的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工程,《素问》三卷译本于2005年出版,《灵枢》三卷译本于2008年出版。这是我国大陆译者所翻译的第一部《黄帝内经》全译本。
  
李照国翻译的原则

  ■“约定俗成遵之而行”原则 如将中医的“泻法”译作pur-gati on,将“五行”译作fiveel ements,将“经脉”译作meridi an。虽值得推敲,但已长期使用,约定俗成,改译造成混乱。

  ■“理法方药直译为妥”原则 中国专家觉得将“风火眼”译作wind-fi re eye有些怪异,故提出改译为acutecon j uncti vi ti s,但西方专家却认为这样的译法内含不确,易生歧义,最终还是选择了形象的wind-fi re eye。

  ■“特殊症候适加意译”原则 将类似青光眼的眼疾称为“乌风内障”,将游走性关节痛称为“白虎历节”,直译难解,只好意译,索性将“乌风内障”译作glaucoma,将“白虎历节”译作acutearthri ti s。

  ■“独有概念音译为上”原则 中医上既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既有先天之“气”,也有后天之“气”,这些“气”过去一直意译为vitalenergy,但总觉得意思不清、概念不明,不如音译为Qi直截了当。目前音译的“气”已为海内外所普遍接受。

链接地址: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5/25/content_18.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