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日报 2012年5月25日
标题:一篇报道,让他坚持异地助学12年
记者:朱清风
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和永嘉石公田小学的学生们合影。 朱清风 摄
5月4日,永嘉县花坦村里来了11位上海的客人——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们。
一边是永嘉偏远山村的小学生,一边是上海大城市的 “老”学生。原本,这是两群毫不相干的人,因为爱,他们结下12年不解的缘分。而这一切,和一位老人的努力分不开,他就是潘建平。
一篇报道,开启12年助学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地理位置偏远的花坦村交通落后、环境闭塞。因为穷,村里很多孩子上不起学。稍好点的,上了学,也面临着各种困境。
当时,村校石公田小学的学生们来自十里八村,学校和家之间隔着曲折而漫长的山路。每天,走读的孩子们背着自家晒的咸菜、菜干,徒步走上好几十里到学校。学校条件差,没有食堂也没有宿舍,六七十名住校生,只能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睡觉。
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的潘建平老人看到了一篇必威体育betway888永嘉山区小学的报道。他为孩子们的艰苦感到心痛和不忍,便发动家人和朋友捐款。2000年10月,他带着2300元善款,第一次来到花坦村,资助了7名贫困学生。2个月后,在他和亲友的资助下,学校办起了学生食堂,给孩子们免费提供营养餐。
其实,当时所谓的“营养餐”,现在看来不过是些普通的饭菜,但对学生们来说,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营养餐持续了5年,直到被政府接管后才终止。但潘建平与这个山村的缘分,与这里的孩子们的缘分,却没有结束。
书信传真情,爱心持续接力
“上次写信给您的时候,里面有许多错别字,希望这次好一些……”这是当年石公田小学的学生小晓写给潘建平的一封信。
小晓年幼时父母双亡,在校期间潘建平老人一直很关心她,她也经常写信给这位慈爱的老人。初中毕业后,小晓到了杭州,在一家超市打工,潘建平老人还特意去杭州看望她。如今,当初的小丫头已为人妻为人母,但潘老还像以前那样把她当个小孩子,常打电话嘘寒问暖。
12年来,潘建平常常写信给孩子们,帮他们答疑解惑,激励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所有的书信我都保存着,每次收到这些孩子的信,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看到他们健康成长,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回忆这十几年,潘先生说,是孩子们给了他动力,让他不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在他的影响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扶贫助学行列。这次再来永嘉,队伍里又有了新成员——来自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和老师们,他们走访了花坦、廊下村,与9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结对。
潘建平开辟的这条异地助学之路,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延续着。
链接地址:http://www.wzrb.com.cn/article380285show.html
标题:一篇报道,让他坚持异地助学12年
记者:朱清风
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和永嘉石公田小学的学生们合影。 朱清风 摄
5月4日,永嘉县花坦村里来了11位上海的客人——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们。
一边是永嘉偏远山村的小学生,一边是上海大城市的 “老”学生。原本,这是两群毫不相干的人,因为爱,他们结下12年不解的缘分。而这一切,和一位老人的努力分不开,他就是潘建平。
一篇报道,开启12年助学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地理位置偏远的花坦村交通落后、环境闭塞。因为穷,村里很多孩子上不起学。稍好点的,上了学,也面临着各种困境。
当时,村校石公田小学的学生们来自十里八村,学校和家之间隔着曲折而漫长的山路。每天,走读的孩子们背着自家晒的咸菜、菜干,徒步走上好几十里到学校。学校条件差,没有食堂也没有宿舍,六七十名住校生,只能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睡觉。
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的潘建平老人看到了一篇必威体育betway888永嘉山区小学的报道。他为孩子们的艰苦感到心痛和不忍,便发动家人和朋友捐款。2000年10月,他带着2300元善款,第一次来到花坦村,资助了7名贫困学生。2个月后,在他和亲友的资助下,学校办起了学生食堂,给孩子们免费提供营养餐。
其实,当时所谓的“营养餐”,现在看来不过是些普通的饭菜,但对学生们来说,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营养餐持续了5年,直到被政府接管后才终止。但潘建平与这个山村的缘分,与这里的孩子们的缘分,却没有结束。
书信传真情,爱心持续接力
“上次写信给您的时候,里面有许多错别字,希望这次好一些……”这是当年石公田小学的学生小晓写给潘建平的一封信。
小晓年幼时父母双亡,在校期间潘建平老人一直很关心她,她也经常写信给这位慈爱的老人。初中毕业后,小晓到了杭州,在一家超市打工,潘建平老人还特意去杭州看望她。如今,当初的小丫头已为人妻为人母,但潘老还像以前那样把她当个小孩子,常打电话嘘寒问暖。
12年来,潘建平常常写信给孩子们,帮他们答疑解惑,激励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所有的书信我都保存着,每次收到这些孩子的信,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看到他们健康成长,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回忆这十几年,潘先生说,是孩子们给了他动力,让他不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在他的影响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扶贫助学行列。这次再来永嘉,队伍里又有了新成员——来自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和老师们,他们走访了花坦、廊下村,与9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结对。
潘建平开辟的这条异地助学之路,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延续着。
链接地址:http://www.wzrb.com.cn/article380285show.html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