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董晓行:“每次课都有新体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18浏览次数:2235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2年4月18日 2版头条
标题:董晓行:“每次课都有新体会”
记者:荀澄敏

开栏的话

  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强调质量发展优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元素就是高水平的师资,尤其是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聚焦高教质量提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系列报道,聚焦上海高校优秀的本科教师,从他们的教学实践中,感受他们如何为学生打造优质好课,为高教质量的提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次上课,我都会有新体会,都会觉得有不完美的地方。”说这番话的,是上海师范大学教师董晓行。董晓行为本科生教授《解析几何》《高等几何》《高等数学》这三门基础课已30年了,在学生中素有“朴素、亲和、渊博”的好口碑。

  数学系的很多学生都觉得《高等几何》很枯燥,但在董晓行看来,学生们只是缺乏感性认识。“董老师总是会在绪言课上花很多时间,他会总结出很多有趣的例子来告诉我们,”2010级数学系唐一佳说,“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澳大利亚最直的铁路真的是直的吗?上海到洛杉矶的航线为什么曲线最短?当光线弯曲时,天文学存在内角和小于180°的模型吗?……这些引起学生兴趣、热烈探讨的例子,是董晓行几十年来的积累与创新,凡是在书中与生活中遇到一些好例子,他总是会记录在册,然后再思考如何将这些例子与课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

  在教学内容上,董晓行不断思索创新;在教学形式上,他始终坚持手写备课、板书教学。每次上课,他总是写满一黑板又一黑板,循循善诱地讲解解题推理的思路。“现代化教学工具虽好,但思维方式的渗透却必须经过一步一步解题的过程,”董晓行说,“学好数学,学好几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无论是对学习本身还是对未来工作,都大有好处。”

  董晓行上课时总会把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微积分学习中,分割越细,误差越小,当分割到无限细时,那误差也变得无限小。“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吗?”董晓行继续启发学生,“如果大家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直至解决所有问题。”

  这样鲜活的例子在董晓行的课堂里屡见不鲜。他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开展双边教学活动,体现一般与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对于复杂的二次曲线,他总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学生熟记,利用直观图形来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学生都说,上了董晓行的课,枯燥的知识点变得有趣了,抽象的理论变得清晰了。

  在忙碌工作的30年中,为了做一名真正的“问不倒”老师,董晓行一心扑在教学上,把原本的爱好和兴趣舍弃了。要教好学生,教师必须自己先跳进“题海”里。在董晓行的书架里,除了各种与数学有关的书籍之外,还有几大本厚厚的手抄本,里面全是董晓行平常所积累的题目和他的教学随笔。这些仿佛古董般的手抄本上所记的,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全部教给学生,比如一道难题介绍6种解法,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题等。

  布置作业重在质量是董晓行的风格。他总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专找典型题目给学生做,让学生通过掌握一道题就掌握一个知识点。在批改作业时,董晓行十分较真,很多学生的作业本上都留下董老师大量的红笔批注。

  董晓行非常强调学生的诚信:“我的学生将来都会成为基础教育的教师,他们的品德至关重要。”为了做好学生们的榜样,董晓行总是最早一个到教室,而最后一个离开。他还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以便学生有问题随时可问。到了考试季,一个晚上董晓行最多接听了十多名学生的问询电话,有些学生毕业了还会向董晓行来请教业务问题。

  董晓行说,他从未对学生说过一次“不”字,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他总会设法为学生辅导功课。在上海师大首届“精彩课堂”教学评比中,董晓行获得了优秀奖。虽然至今仍是一名讲师,但董晓行对此只有一句话:“我不愿意为追求职称而花很多精力。”

链接地址:http://epaper.shedunews.com/jtjy/html/2012-04/18/content_87233.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